2020年10月22日晚,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线上做客“大夏中国名家讲坛”,做了题为《学史、治史与悟道——谈谈我的治学体会》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必威东盟体育平台许纪霖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的四百余位师生线上参与此次学术活动。
马敏教授的讲座内容分为三部分。马教授首先从治学与为人的相通性谈起,认为学问之道与做人之道具有内在统一性,具体阐述了人品与学问的关系。他指出,欲治学问须先做人,治学的过程即做人的过程,因此要在治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治学。而史学的研究本无定法,重在不断琢磨,心领神会,要具备宏观视野,做到纵通和横通,史论结合,才能在治史中“解蔽”。史学研究者,更应该认识到“参与的史学与史学的参与”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握历史和现实的联系。
其次,马敏教授结合自己研治商会史、博览会史、教会大学史、辛亥革命史的具体实践,提示史学研究中应注意视野、方法、路径的问题。在谈到商会史研究时,他认为应把商会纳入组织网络系统加以理解,注意商会组织与城市社会的关联互动;透过商会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城市具有“自组织”的内在特点,并提炼出“绅商”这一核心概念。博览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其研究应注重“内史”和“外史”两个纬度的配合,抓住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意识、本土化视野下的“民族国家”意识、现代化视野下的“发展”意识这三个中心线索,使博览会史研究成为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课题。关于教会大学史研究,应顺从历史研究中的“顺缘”,结合自身资源和特点,要有学者的清醒和学术的限定,不应人云亦云地追随大流。辛亥革命史是一个老问题,但只要转换思路和视野,仍能老树发新枝,正如章开沅先生强调的,要在连续性和复杂性方面反思辛亥革命,也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作更大的扩展,形成长时段和多维度的整体思考。
最后,马敏教授总结了治史的若干旨趣。第一,一切从史料出发,许多研究甚至要从系统档案资料出发。第二,研究课题的确定要合乎实际,随时留心各种潜在的可能性。第三,尽可能放开视野,不局限于一个特定领域及某一特定时段。第四,历史“描述”与历史“解释”并重,史论结合。第五,志趣高远,以真、善、美为治史的“圆融”境界。第六,要有“十年磨一剑”的耐性,持之以恒。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中,与会师生还踊跃参与,积极与马敏教授、许纪霖教授互动交流。本次学术活动在往返的热情探讨后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