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10:00,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唐均教授应邀作客大夏世界史讲坛高端讲座,在必威Betway东盟体育1206报告厅,做了题为《苏美尔族称所见历史文化信息钩稽》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必威Betway东盟体育李海峰教授主持,采用线下和线上腾讯会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两百余位校内外师生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讲座伊始,唐均教授对古代近东地区的主要民族、其地理分布状况和语言特征进行了简要的背景介绍,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对古代近东的一些专有名词如巴比伦、美索不达米亚、阿淑尔等进行了解读。随后,唐教授介绍了苏美尔的地理范围、兴衰历程及其语言特征,并以底格里斯河一词为例,进行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分析。唐教授认为,底格里斯河看似是无法进一步拆解词意的专有名词,实则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他认为底格里斯河与英文中的虎有着相似的字根“T-G-R”,二者存在着某种关联。一方面,从里海虎的空间分布上来看,底格里斯河处于其聚集地内。另一方面,底格里斯河水流湍急,与虎有着共同的文化内涵,即“迅敏、凶猛”,由此,苏美尔人才以底格里斯作为此河的名称。
随后,讲座进入核心部分,即苏美尔族称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唐均教授认为,苏美尔族称有三大类别。第一种为ki.en.gir15,仅见于苏美尔语的文献中,主要结构为“地-主-贵/族”。结合中华文化传统,唐教授认为可将其理解为“化王之地”,揭示统治者才是本族文明的教化者,暗示苏美尔城邦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在族群甄别上泾渭分明。
苏美尔族的第二种族称为šumerum,见于阿卡德语文献中。通过对其同源词的分析,唐教授认为这一称呼包含左侧方位的含义。根据古代近东的文化传统,人们常根据面朝太阳的左(北)、右(南)来命名地理位置,所以这一族称也可以在这里理解为“左面之地”。由此,唐教授推测,这一称呼可能是苏美尔南部使用阿卡德语的闪族人根据自己的方位感来对苏美尔人进行的命名。
第三种族称为“黑头人”,结构为“头-黑(sag.gig2)”。唐教授认为这一族称是苏美尔人在古代世界跨语际传布最为广泛的称呼。这种黑头形象或许原本是苏美尔人在形象上区别于周围闪米特人的显著特征,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中具有了形而上的族群甄别意义,并使其在内陆欧亚广袤地区的多民族中传布开来。与之相区别,唐教授对代表人类异族的白色形象,以及由猴变人的赤面形象从语言及族群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这些不同语系的文明圈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影响。
讲座最后,唐均教授指出,从词源的角度对文化概念进行剖析和追溯虽然存在一定困难,但有其独到之处,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历史研究思路。随后,唐均教授与参与讲座的师生进行了交流与互动,就苏美尔楔形文字如何称呼自己及其所处的土地、古代近东根据方位命名的具体细节、“猴”这一词语的传播方式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讲座在大家的热烈互动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