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 | 李纪:世界史与微观史:档案、理论与方法


2021124日晚上1930,香港大学现代语言文化学院及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李纪老师应大夏历史系列讲座的邀请,于线上举办了题为“世界史与微观史:档案、理论与方法”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由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张锐老师主持,共吸引了来自校内外的师生四百余人。



讲座开始前,李纪老师提到:“在英语世界的历史研究并没有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分开的说法”。世界史与中国史的说法源于国内学界的分科,因此李纪老师希望通过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经历,说明如何作为一个中国的世界史学者,应该如何在学界中找到自身的定位,通过研究世界史的某一维度去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李纪老师以2000年学生时期的一篇会议概要为例,讲述了中国学界对世界史研究视野的转变。在90年代,国内学界世界研究主要关注宏观问题。如人类文明的起源、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变的问题、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问题等等。不过在90年代末及千禧年后,国内学界研究视野开始由宏观转变至聚焦微观。 其中微观史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年鉴学派的影响,如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年鉴学派的史学家强调历史的“共时性”及“整体性”,历史并非是单纯的线性发展。



其中,李纪老师提到,在本科生阶段新文化史的著作为自己学些理论与方法上带来很大的启发。如林亨特(Lynn Hunt)的“PoliticsCultureand Class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心态史著作《蒙塔尤》或是卡洛·金茨堡的《夜间的战斗》、《奶酪与蛆虫》,新文化史的特点在于研究视角的“语言转向”(Linguistic),即把以往过去一些认为抽象的事物都纳入自己的研究领域,如福柯的话语分析体系(Power of Discourse)强调的便是“文化资源”(Cultural sources);这是与传统的文本分析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一段话语或者文本时,除了分析其表面的信息以外,我们还会更强调其背后的权力关系,如在研究一段史料时,我们甚至会去思考它用什么笔写的,用什么墨水写的,用什么纸写的,新文化史的研究范式在于超脱史料本身,从而拓展研究史料及对象的空间。

在如何通过阅读著作在落实到自身研究的问题上,李纪老师认为目前国内研究世界史的同学需要克服两个困难,一个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一个是档案材料问题。其中如何处理档案的性质是所有历史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如何解读档案史料,李纪老师以先前介绍的著作皆是以宗教裁判所档案为史料,在《奶酪与蛆虫》中,金茨堡运用“滤网”去分析一个磨坊主的形象。即通过宗教裁判所档案,分析该磨坊主的形象是如何经过何等的思想、文字、和权力多方角力、层层过滤后最终呈现出来的,在此期间历史研究者需要不断地辨析磨坊主形象上叠加的文化,如农民文化、口头文化、印刷文化从而去挖掘历史事实。其他的著作如娜塔莉·戴维斯《档案中的虚构》也有着类似理论与方法。李纪老师总结到:奶酪与蛆虫》《档案中的虚构》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可以称之为“望远镜”或是“显微镜”。它强调的是一种研究视野不断变焦的过程,可以是由大及小,也可以是由近及远。



除了史料解读的理论与方法论,李纪老师为同学进一步讲解如何在世界史研究上建立自己的学术自信,从而在史料解读及视野上脱颖而出,她强调同学们需要从材料出发,寻找既能发挥中国学者的优势的同时,还能与西方文化产生联系的史料。为此,李纪老师在读博期间对巴黎外方传教会的档案史料进行了研究,这一个是不同于传统的天主教修会,成立于17世纪中叶,是一个纯粹世俗化的传教士组织,亦是历史上最早致力于海外传教的法国传教士组织,并且与葡萄牙保教权的衰弱及梵蒂冈收回远东保教权这一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并且在当时与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的联系非常重要。

同时,李纪老师强调,在研究中西交流史时,需要从多维度角度去讨论,例如所有的西方传教士并不是凭空“空降”至中国,还需要了解所有来华传教士的群体他们母国的状况,经济文化等等,如研究巴外方来华的传教士不仅要从中国史角度去讨论,还需要考虑法国史角度及教会史角度,包括19世纪法国国内的政治,远东策略,从而使自己的研究跨越中国史研究或者世界史研究这种局限性框架。

此外,李纪老师为同学们展示并解读了巴外方传教士的相关史料,如法国19世纪在中国的传教区、传教士编绘的东北地图、年度报告、杜氏书信等等材料,并且分享了她在解读史料时田野调查的经历。这些材料相比以往的官方材料,更多透露的是在以往中国社会非常边缘的一部分,如三台子村的中国天主教徒在当时的生存状况。对于历史研究而言,尤其是当我们在讨论西方文化或是外来宗教对于中国的影响时,那么这些边缘群体的研究以及档案材料拥有重要的意义。



紧接着,李纪老师强调了史料的重要性,并且提到自己是如何去处理教会档案以及传教士手稿,并且透过史料去理解地方社会。这些史料大多数都是传教士的中文口语学习教材,其内容涉及了约1万条三台子村的日常对话。李纪老师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从而去窥见一个当时中国的天主教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去调查史料的具体内容,史料的作者等等。她将史料的作者称为“草根书写者”,并且希望透过研究“草根书写者”在历史大变局时如何去感受世界的变化,从而以“个人”去重新理解或者突破传统的帝国的政治叙事及宏大结构。李纪老师提出,微观史的研究实际上就如同“望远镜”与“显微镜”,重要的在于“变焦”,同一段历史,可以聚焦在个体、社群、甚至是一个事件,从而发现历史的完整面貌。

最后,李纪老师总结到,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必须要怀有家国情怀,当以研究世界史为主时,需要关怀世界里的中国(China in the World),当以研究中国史为主时,则需要关怀中国在世界(World in China)。讲座尾声,与会师生兴致高昂,踊跃提问,涉及到具体的档案解读翻译、国内外对来华传教士研究的现状、以及在本科生阶段如何为档案研究做准备等的问题。李纪老师一一进行了详细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撰稿:李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