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
讲座回顾|王升远:学术论文写作的预设和展开



2024年11月6日下午,由我系和外语学院联合主办的“历史+”跨学科对话第24期讲座在外语学院116会议室举行,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王升远教授就学术论文写作的预设和展开作专题报告。讲座由我系陈波教授担任主持,翻译+历史双学位导师帅司阳、外语学院以及我系本硕博学生参加。





主讲人首先提出当今时代学术研究面临的挑战,着重强调了“chatGPT指数模式的迭代”和“急剧变化的国际关系局势”使得跨学科成为学术研究的必然发展方向。紧接着分别讨论了学术写作的目标与对话意识的重要性,指出学术写作的真正驱动力应该来自学者内部的好奇心、探究欲、表达欲和对话欲。不止于此,好的学术研究还应实现“学者个人好奇心和学界共同关注议题间的平衡”,要在学术写作中让生活抽象化、学术具体化,让生活赋予思想高度,让思想给予生活温暖。此外,学术写作的“可沟通性”也非常重要,即在学术写作中让理论激发和调动读者,启发读者产生新的思想,从而把对方转变为一个新的思考主体。这要求研究者具备“问题意识”和核心关怀,而不是机械地“套理论”,或一味地“追热点”,只有自己长期坚持的“温点”,把它做热,才是永恒的。
主讲人指出,研究者在研究和写作中都应具有宏观视野。换言之,研究者能够将自己关心的议题置于更为宏大的坐标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事说理,藉由具体问题的探讨,引出对宏观现象的思考,与更宽广的学术领域对话。此外,研究者还应时刻保有批判性思维,自觉地保持对自己的认知装置、理论工具持有相对化审视与反思。随后专门讨论了学科意识更新的话题,围绕我们是否依然活在某种执拗的惯性中、是否还在以一种传统的认识和逻辑推进自己的研究、是否该重新理解和定义学科边界等几个关键问题,主讲人结合多年的研究经验指出,学科的分野只是人为的区隔,而在学术研究中,真正重要的是问题意识——只要有助于解决研究问题,任何学科方法皆可为我所用。研究者需要全球化的视野,但也要思考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他认为学术写作中要关注本土和联结世界、克服思想越境的“时差”,让问题和对象相互照亮。
在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就理论概念、著作引用、个人经验和学术写作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主讲人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并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好奇心与探究欲,一步步探索学术研究的魅力。






必威Betway东盟体育融媒体中心

撰稿:陈帆

审核:帅司阳、陈波

编辑:颜雪纯